about us
En    
洮州,甘肃

  洮河——作为洮州的重要坐标——是黄河上游的主要支流,发源于西倾山(今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西南)东麓,依循自东南向西北倾斜的山势曲折东进,沿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进入黄土高原。洮州分布在洮河的中上游流域,涵盖了今天的卓尼和临潭两县县境。洮河沿岸在这一带地区,有向西延展与青海南部和四川北部高原草地连接在一起的丰腴草山;也有经受雪水与河流长期冻融侵蚀形成的黄土台地构造出的绵延丘陵和宽谷;当然,还有河流深切形成的纵深峡涧,两岸壁立千仞,密布山林。洮州的社会史即是在这样一片岭谷相间的地带里展开。

  历史上的洮州羌、吐谷浑和吐蕃构成了明代的番人,成为洮州的本地人群。洪武十二年(1379)朱元璋勅命建置洮州卫,以汉人为主体的军屯官兵入驻洮州。有明一代,洮州卫的社会控制由卫所、土官和僧纲三个系统构成。明清鼎革,裁卫改厅,汉番关系出现一种新秩序,以汉人为主体的民间组织成为洮州地方社会的主导者。咸同回变之后,洮州当地回民士绅的话语权不断扩大,汉番回之间不断演绎着友好往来与敌对摩擦的故事。由于洮州山川阻塞的地形,虽然意味着洮州与外部世界的疏离,但是相对封闭的地域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汉番回人群历经无数次的兵燹和变乱,尚能藏身于群山深涧之中生息繁衍,把群体性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模式延续下来。

  明代进入洮州地区的汉人军屯官兵创造并传播的民俗事象,把藏、土、回等民族引入一个彼此相关的场景里在近六百年的时段里,藏、汉、土、回等民族在这里混居繁衍,民间文化遂成为各族民众认同并共享的地方性知识。

阙岳:<民族地区的民间文化认同——明清以来洮州地区汉民俗的传播与传承>(《西北民族研究》,2011年01期)

  今天在田野中看到的以“舁神出游”为核心的各类仪式,即是洮州六百年来社会历史的综合性表达。

(图,从左到右:临潭舁神出游路线简图、舁神出游的沿途迎拜点、庙会里的吹手)

  在舁神出游里, 游神路线重组了原本承载生活的自然逻辑空间, 他们通过舁神出游把不同时间、不同地方的人群纳入到这种活动中, 创造出了一个在神的名义下人与人交融的社会。日常社会就这样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被剥离出来, 进入到一个超越日常时空的社会。这个社会是伴随着神路的延伸而流动, 具有从中心到边缘然后再汇聚到更高一级中心的规律。一个山川阻隔、土地瘠薄的临潭社会, 就是通过舁神出游这样一种民俗事象, 从周边到中心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的、以汉人为主导的多族群聚居的社会。

阙岳:<舁神出游与“流动的社会"——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庙会为个案>(《开放时代》,2008:05)

(视频:端午新城舁神出游片断(阙岳提供))

舁神出游田野笔记片段(阙岳提供)

  

  每年农历的四至六月,是临潭县的庙会期。在这段时节,临潭各地的庙会此起彼伏。其中,“舁神出游”是庙会的核心活动内容。在所有的庙会里,五月端午在新城镇举办的端午龙神赛会是规模最大的庙会。
  每个青苗会抬神轿来新城参会,都有着固定的时间表:早晨7:00从龙神佛爷所在的主庙出发,大约每隔两个小时左右,就会到达一个村庄。这个村庄就会准备献羊敬香裱的仪式,大约持续30分钟左右。之后,神轿队伍继续前行。对于新城附近的青苗会而言,在中午11:30-12:30之间就可以到达新城东门。时间虽然制定出来,但是很少有青苗会严格按照这样时间点来进行。早晨在主庙里因敬香等各种事情会推迟30分钟乃至一个小时,然后起程。整个行程几乎是以轿夫的脚力来决定行走时间,因此更加不能精确计算。 
  张旗和郭英神轿队从本村出发,到新城的行程大约15里地,需要两小时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到达新城东门。只是,按历史形成的惯历,张旗青苗会抬着郭英神轿,在农历五月初四就出发了。这支神轿队从扁都乡的杨家沟过张旗,翻过一座山到达新城镇的岭上村。到达岭上村后,岭上村的村民要献羊敬裱。大约两个多小时后,神轿队再次起程,到达新城镇另一个村庄东南沟。东南沟与岭上村之间的路程大概5里地左右。东南沟同样要敬香敬裱,全村老少出来迎拜佛爷轿。在村民敬拜佛爷的时候,张旗青苗会和当地的青苗会开始叙话拉家常。 
  大约两个小时之后,神轿队出发到了西南沟。在历史上,这个村庄是郭英神轿队来新城参会的路程里,要歇夜的地方。张旗青苗会在五月初四的晚上住在了西南沟。五月初五早晨,张旗青苗会起轿,翻过丁家山,过甜泉村,就到了新城东门,时间大概在中午的12点左右。 
  对于张旗青苗会来说,祖上传下的规矩就是五月初四出发、五月初五到达新城。谁也不去计算钟表上的时间要花费多少,对他们来说,重要的是在西南沟这个村庄里过夜。从各青苗会起轿来新城参会的时间里,他们都不会以客观时间来决定行程的起止和停留。只要是沿途路过一个村庄,就停下来,等这个村庄完成了敬神仪式,再起轿向下一个村庄行进。各青苗会的神轿队所持有的是完全以“活动事件”为准的时间观。

(图,从左到右:乡村里的舁神出游场景、庙会里回族人开设的饮食摊点、庙会里汉族妇女的装束)

 

   版權所有 © 香港中文大學 歷史系 2013
香港中文大學 馮景禧樓221室,沙田,新界,香港
電話: (852) 3943 7158 傳真: (852) 2603 5685 Email: hisanthro@gmail.com